[摘 要] 學術界對高校文化建設提出了30多條普適性原則,在為高校文化建設提出規則的同時也提供了各種建設思路,其中部分原則大而不當沒必要刻意作為原則來強調。在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現狀尤其是生源質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家長、社會對高職生的成才期望,以及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高等教育屬性之后,提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至少要堅持3條原則:促進自信自強自立原則,高等性職業性原則,創新創業原則。
[關鍵詞] 高校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普適性
[基金項目]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重點課題《高等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研究》(B-b/2011/01/008)
原則并非政治概念,而是一個管理方面的概念,是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準繩。一般說來,某個理念一旦被稱作原則,則成了非執行不可的準則。多年前,啟發式教學被當作是教學方法被教育界廣泛推崇,而20世紀80年代,有識之士提出“啟發”不應僅僅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而應成為學校日常教學必須普遍遵循的原則,此后,教育學中便出現了“啟發性原則”這一術語。同理,如果某種理念屬于文化建設中必須遵循的準則,則這種理念便可上升成為文化建設原則。隨著高校文化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人們對高校文化建設提出(或歸納出)了大量原則,而對作為高校中特殊類型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的論述很少,本文就此進行研究探討。
一.高等學校文化建設的普適性原則述評
高校是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高地,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高校文化建設及其理論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查詢了1993年至今的50篇相關論文,同時查閱了多本高校文化建設研究專著,所能統計出的高校文化建設原則多達38條。這38條原則不管是百年老校還是新建校、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都普遍適用,屬于高校文化建設的普適性原則。
《辭海》將原則定義為“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準繩”,同時進一步指出:“對問題的看法和處理,往往會受到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原則是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只有正確反映事物的客觀規律才是正確的。”[1] 審讀學界所提出的高校文化建設的38條原則,其正確性似乎無需多論。朱江先生在其專著《原則》一書中,根據原則所涉及的內容,將原則分成四類[2],如果我們按照其分類標準分析高校文化建設的38條原則,基本都可以歸入前二類:
第一類,基本的價值理念,即說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如堅持科學發展觀原則、以人為本原則、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原則、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融合外來先進文化原則[3] ,這些都屬于基本的價值理念。類似這些表述重要價值理念的原則,既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是高校文化建設不可違背的底線。
第二類,基本的行動策略,即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和措施來開展工作。例如有人提出高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體驗性原則、生活化原則[4]、鼓勵參與原則、正面引導原則[5]等,這些原則對文化建設的策略、方法、手段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再如“四個統一”原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統一、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統一[6],以及合目的性原則、高層引領原則、層次協調原則、因校制宜原則和持之以恒原則[7],都屬于行動的策略、方法。此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全面性與深入性相結合原則、共識性與獨特性原則、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相結合原則、長期性與穩定性原則[8],雖然其中也包含者一定的價值觀念,但主要還是從基本行動策略角度歸納的。
學術界對高校文化建設歸納出如此多的原則,表面看起來似有原則泛化之嫌,其實際作用則是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多思路。“文化”這一概念從內涵到外延的復雜性、模糊性從而導致人們對文化的多維度思考,是造成高校文化建設原則泛化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我們感到,有些原則雖然其正確性不容置疑,但是是否有必要作為一項原則加以強調,則有待研究。有人提出了“共性原則”并如此論述:“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化建設都應首先做到‘共性’。因為一所大學存在的價值首先有賴于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而社會認可、接受的底線正是這種‘共性’。”[9]在我國這樣的政治體制和教育體制內,我們無法想象哪所大學能夠不具備這樣的共性。對高校文化建設所提原則不僅僅要正確,還應講究“必要”和“有用”,將這樣的“共性原則”作為一條原則來要求高校文化的建設者,顯然沒有太大必要。畢竟,高校文化建設諸多原則的普適性并不等于其必要性。
再則,普適性原則具體到某所高校,也是有些必須強調遵守,有些則不必刻意強調。例如有學者提出高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持續性原則”,即“不同時代師生的行為過程中應當具有持續性,校園文化一旦確定下來,在得到廣大師生的理解后,其精髓就應當相對穩定下來,轉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并不斷地傳承下去……不能因大學領導者的改變而改變。”[10]這樣的文化建設原則對于北大、清華等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名校已經不必再強調,而對于一些建設年代不長尤其是新建高校則必須強調。
原則是對工作的一種指南,一種規范,一種標準,因此,對原則的表述必須恰當、清楚明白。有人將高校文化建設原則歸納為這樣幾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與保持校園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方向相統一原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科學文化、高校自身文化傳統與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相統一原則,對社會文化的開放性與保持自身發展的獨立性相統一原則[11]——這樣的歸納不僅內涵把握準確,而且其表述清楚,充滿辯證邏輯的智慧。而如上所述的“共性原則”,單從其文字表述來看,就讓人感到云里霧里,難以一目了然,顯得大而無當。還有人認為高校文化建設“要積極組織校園文化群之間的相互交流,鼓勵他們相互支持,相互溝通,形成合力,起到激勵全校師生員工的作用,”并將之歸納為“綜合增效原則” [12],這一原則的歸納恐怕也大有可商榷之處。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高等教育屬性和作為高等教育特殊類型這一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研究高校文化建設的普適性原則,同時還要探究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特殊性原則。
二.提煉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特殊性原則的基本思路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特殊性原則的確定至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第一,必須認真研究高職院校的學生現狀尤其是生源質量,基于學生生源質量研究如何促進人的發展;第二,必須認真研究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第三,必須認真研究學生、家長、社會對高職生的成才期望;第四,必須認真研究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高等教育屬性。只有研究了高職院校特點后提煉歸納出的文化建設原則,才是真正反映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客觀規律的原則,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才具有指導意義。
賀繼明、蔣家勝提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方向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職業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等五大原則[13];姚海濤在此基礎上除將“方向性原則”改稱“導向性原則”外,又增加了時代性原則[14]。二者對這些原則內涵的闡述有著比較一致的觀點。此外,有人還提出了人本性原則、區域性與行業性原則、借鑒與創新原則[15]。其中有些原則對高職院校具有針對性,還有一些原則對所有高校文化建設都具有普適性。要使所提煉出的特殊性原則能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起到切實的指導作用,應該按照上述四點思路進行思考探索。
三.基于我國高職院校現狀和發展趨勢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
我們認為,基于我國高職院校現狀和發展趨勢,按照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特殊性原則歸納提煉的基本思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至少必須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促進學生自信、自強、自立原則。高等職業教育是近十幾年來得到蓬勃發展的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其招生對象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與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讓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群學生:在高中乃至初中階段,因為成績不佳,他們成為被老師和同學忽略的個體,高考的失利使他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社會、家庭的壓力使他們的心情壓抑,他們自我評價降低,個別同學甚至性格扭曲、自暴自棄。因此,進入高職院校之后,幫助同學自信、自強、自立,是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這一任務應該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并使之上升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的地位,既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不得逾越的底線。高職院校要注重頂層設計,從學院理念到環境布置到學院各項工作、從各個方面營造幫助學生自信、自強、自立的條件、氛圍。首先,我們必須建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觀”,不單憑高職生在理論學習方面的成敗對他們作出評價,而應該將我們的服務對象看作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另類智力特點的青少年”。“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都證明,形象思維強的人,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知識和策略性的知識,而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卻相對排斥。這并非職業院校學生的弱勢,而恰恰是優勢所在……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智能類型準確定位,將有利于認識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利于增強學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強教師培養人才的決心”[16]。其次,我們要幫助高職生調整成才目標,將他們的學習重點向技能訓練方面轉變,在高職院校營造競賽氛圍,甚至因人設賽,讓高職生體驗成功(哪怕是小小的不起眼的成功)。再次,要大力宣傳高職生取得的成績,讓優秀學生的名字和照片上墻,提升他們的成就感。此外,還要注重宣傳優秀校友尤其是其成功軌跡符合高職生培養目標的校友,讓學生學有榜樣。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以校友、“雙百人物”、“中國技工”鄧建軍“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用成功校友的人才類型和成才事跡幫助學生調整成才方向,全面營造自信、自強、自立的文化氛圍,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育效果[17],值得高職院校借鑒。
第二,高等性、職業性原則。一般說來,原則的提出及其規范作用都具有環境的特定性和時間上的階段性,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間階段,所謂原則也就失去了其規范的意義。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之高等性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國高職院校的特殊“出身”——大都“出身”于原來的中專學校(部分為中專學校與大專學校合并),這一特殊的“家庭出身”使得其文化建設必須強調高等性,而且必須將之提高到原則的地步,以促使高職院校從原來的學校脫胎。高職院校的高等性,一是指高職院校是高等學校,高職生較之中專中職生應有更高的人文素質、職業素質,也就是綜合素質要比中專中職業生高;高職院校畢業生是從事技術應用與技術管理的高級人才,是具有大學水平的“能工巧匠”。二是較之中專中職具有更高高的技術素質,也就是具有更扎實的技術基礎,掌握更先進、難度更高、更系統的技術,能承擔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在技術上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具備更強的職業遷移能力[18]。再說職業性。普通本科院校也要重視職業屬性,而高職院校強調的職業性主要是指應該對學生的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跨行業能力以及核心能力進行分層次的系統的培養。有別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定向,高職院校強調的是職業定向,切忌將高職院校辦成簡版的本科教育。“高職教育越成功,則與普通本科教育的區別就越大。”[19]。此外,鑒于高職生在理論學習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屬于理論學習的失敗者,努力引導大家轉變原來想成為愛因斯坦、牛頓式的研究型人才的想法,幫助他們調整成才方向,在提高自身技能、提高動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向職業技能型人才方向發展,這十分符合高職生的實際和社會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家長的期望。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從體制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探索與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從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大膽創新——產學合作、頂崗實習、仿真實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符合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所要求的職業性原則。
第三,創新、創業原則。201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標志著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入了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將創業教育納入高等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成為時代提出的新的重要課題,創新創業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思想導向牌。創新創業作為時代甚至民族振興的要求,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都應該將之作為文化建設的原則,只有將之上升到原則的地位,才能真正營造出創新創業氛圍。雖然創新創業原則應屬高校文化建設的普適性原則,但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是理論學習的失敗者、高考的失敗者,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的欲望,以促進高職生的自由發展,讓他們獲得更多的自信。對于主要招收高考失利學生的高職院校,創設一個充滿鼓勵、其個性尤其是創造力(哪怕是很不起眼的創造力)受到充分尊重的良好環境,幫助高職生挖掘自身的潛力,發現自身的亮點,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把創新創業原則作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特殊性原則之一。近幾年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高職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本科生差,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本科生。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方面大做文章,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更是幫助高職生揚長避短、調整成才方向的良好抓手。真正先進的文化要符合道德尺度。文化的道德尺度就是指文化必須有利于人的自由、有利于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自信、自強、自立原則和創新、創業原則正是促進人的自由和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的原則。
無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普適性原則還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特殊性原則,都是在為我們提供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規則、方法、方向、思路。我們要結合歷史和時代的要求,結合各校的特點對這些原則進行篩選、整理、思考,充分利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建設我們的文化。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78
[2]朱江.原則[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13
[3]李一寧. 試論校園文化的特點與建設原則[J].教育教學論壇,2010(33):84-84
[4]程江.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J].職教通訊,1998(12):39
[5] 嚴權.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應堅持的原則[J]. 理工高教研究,2007(10):75
[6] 李山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原則[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6-47
[7]梁遠海.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之原則[J]. 高教論壇, 2009(7):4-5
[8]陳耀玲.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78
[9][10]姜曉麗.也論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J]. 現代企業教育, 2009(6下):233
[11]翁禮成.論高校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6):83
[12]程江.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J].1998(12):39
[13]賀繼明、蔣家勝.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95-107
[14]姚海濤.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科學出版社.2010.22-26
[15]劉蘭明.高職教育的文化建設目標內容與原則[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4
[16]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9
[17]倪筱榮、楊興華、張濤.以行業杰出人物精神為核心構建高職院校文化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5):54-57
[18][19]劉智勇、趙前斌.對高職教育“高等性”和“職業性”的再認識[J].高教探索.2011(4):108-109
(文章中部分內容以《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原則初探》為題發表于《江蘇高教》2012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