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間100多平米的創客工作室內,裝裱考究的《四大美女》《梅蘭竹菊》《八駿馬》等一幅幅畫作掛滿了整面墻,一位穿著“五毒”辟邪圖案衣裳的小伙端坐桌前,將吸管粗細的麥稈浸泡、熏蒸、上色、漂洗后,用剪刀剖開,用熨斗燙平,拋光去膜,再將紙片狀麥稈,依照此前畫好的圖案裁剪、雕刻、拼接、粘貼、裝裱。龍騰虎躍與萬馬奔騰、嬌艷欲滴與蒼翠挺拔、婀娜多姿與可愛呆萌,從他手中孕育而生,這些畫有一個統一的種類名稱:麥稈畫。
90后小伙郭暢旭,就是這間麥稈畫創客工作室的主人,也是常州市麥稈畫唯一傳承人、常州恒馳旭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專職從事“非遺”麥稈畫的設計、制作與傳播工作。

專注
一、學校創業宣傳欄激發的創業興趣
說起“非遺”傳承人,很多人腦海里立即浮現出一群戴著眼鏡、頭發花白的“老古董”,很難與標新立異、個性張揚、追求時尚的90后劃等號。出生于1996年的郭暢旭,是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2018屆畢業生。今年7月,他帶著他的“非遺”創業項目“執桿為畫,非遺新生——小麥稈做出了大文章”,代表學校參加了“第五屆江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二等獎。
郭暢旭的創業夢想,源自他剛入學時學校創業宣傳欄里的一張創業海報。海報介紹了學校創新創業文化節系列活動,有“GYB&SYB”創業培訓、創業校友交流會、“BOSS”課堂、店鋪設計大賽、創業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郭暢旭報名參加“GYB”(產生你的企業想法)培訓。半年后,他通過了考核,晉升第二階段“SYB”(創辦你的企業)培訓。
創業夢想一旦被激發,很多人都會夜不能寐。郭暢旭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刻不能耽擱。他找父母要了2萬元啟動資金,跨出了他創業的第一步。
二、他熬出的粥,連他自己都不想喝
郭暢旭創業,曾嘗試過刺繡、熬粥、賣雞蛋。
甘肅慶陽是“中國香包刺繡之鄉”,也是郭暢旭的故鄉。父母在慶陽經營一家“前店后廠”的香包店,專賣手工刺繡的香包。慶陽的風俗,讓香包在當地很有市場: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造屋遷徙等都會用到香包,祛邪納福,必不可少。郭暢旭利用家庭優勢,從香包店進香包、刺繡等手工藝品,快遞到常州,在學校周邊、旅游景點附近擺攤售賣。剛開始生意倒也不錯,他還憑借這個創業項目,參加了校級創業大賽,獲得了三等獎。那一次,他的創業輔導員嚴田田老師為他的項目取了個雅致的名字:“行走的藝術——民間工藝品展賣”。
后來,這種地域性極強的工藝品就開始“水土不服”了。經過考察,郭暢旭發現學校周邊早餐鋪生意紅火,他決定嘗試做早餐生意。志同道合的兩位同學也加入進來,三個大小伙一起洗手作羹湯。他們捧著“養生營養”類書籍,經過上百次的研制,熬制出了營養養生粥。粥熬好了,粥的成分經分析營養挺好,可那口味卻連他們自己都不想喝,店鋪自然無人問津。賣雞蛋吧!他們選擇那種天然的、野生的、綠色環保的雞蛋,健康又養生。但山里的雞蛋好是好,運出來價格不菲,加之雞蛋是易碎品,稍有不慎,就血本無歸。生意之慘淡,郭暢旭至今談起來,那張苦笑的臉仍然像摔碎的雞蛋。

他曾經銷售過從父母那里進貨的香包
三、為拜師學藝,他周游列國
擺地攤賣香包刺繡,開早餐鋪賣粥賣雞蛋,均以失敗告終,多次嘗試讓他增長了經驗,磨礪了意志,培育了他永不放棄的精神。郭暢旭感到越是困難之時,就越意味著黎明時刻即將到來。
大二暑假,也是機緣巧合,媽媽讓他去陜西跟一位民間手工藝人學藝。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麥稈畫就完全著迷了。半個月后,雖學藝不精,但已經能做一些工藝不太復雜的畫作了。他早在12歲時就幫家里用電腦設計、制作刺繡圖案,與生俱來的繪畫功底和做精細活的潛質,讓郭暢旭感到麥稈畫應該就是帶著他沖破黑暗的那顆啟明星。
為提高麥稈畫制作水平,他又到徐州找到了做麥稈畫的彭師傅,聽說拜在彭師傅門下的門徒有50多個,他交了3000元學費,師從彭師傅學了八天手藝,順利出師。一幅擺在創客工作室門口的《孔雀圖》,就是當年他練手時的作品。這幅畫作讓彭師傅感慨不已:“你是我所有徒弟中最有悟性的一個,學習時間不長,但做出來的東西跟做了20多年的老手藝人一樣。”
回到常州后,武進電視臺播出了一檔介紹麥稈畫的電視節目,電視中的麥稈畫師傅通過電視尋找傳人。于是他騎著電動車,到距離學校40多公里的魏村找師傅。兩個多小時的電動車車程,逢人就問、逢門就敲的“地毯式”排查,終于從大海里撈到了針,他找到了麥稈畫手藝人王艾青。在王艾青的書房,有兩幅立體麥稈畫,《風染寒谷》和《翠羽瓊絲》,經歷了40多年的歲月,畫面依然保持著最初的鮮活與靈動。這是王艾青最早的麥稈畫作品,也是王師傅與麥稈畫結緣的開始。

師傅王艾青談起徒弟郭暢旭,笑逐顏開
郭暢旭說,王師傅的制作工藝更原始,更復雜,但做出來的作品更立體、更靈動、更具光澤感。
此后的兩年里,從常州最南端的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到最北端的新北區魏村,每個周末總有郭暢旭風雨無阻、騎車奔波的身影。王師傅看到了郭暢旭的堅守,不但不收學費,還免費提供午餐。
郭暢旭拜師學藝的足跡印在了義渠戎(今甘肅慶陽)、秦國(今陜西西安)、宋國(今江蘇徐州)以及吳國(今江蘇常州)等多個諸侯國,他與孔夫子周游列國傳道不同,郭暢旭周游列國,為的是拜師學藝。

他在回憶周游列國拜師學藝的故事
四、“現代數字技術+工匠精神”,讓他點“草”成金
在王艾青看來,麥稈畫的制作工藝并不難,只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有一份足夠的耐心便可出細活,只是這份耐心不是人皆有之。“相比同齡人,郭暢旭不浮躁,能沉得下心來。他能夠長時間專注地做麥稈畫,所以他做得也最好。”
師傅們的肯定,更堅定了郭暢旭創建一家專做麥稈畫公司的信心。回校后,他申請入駐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該基地是學校為大學生搭建的集創客訓練、創業培訓、創業實戰、創業幫扶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基地里有專業的導師團隊,他的麥稈畫項目放到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嚴田田等多位老師“多對一”指導,反復打磨技藝,精心優化業務,讓郭暢旭感到自己創業的春天即將到來。孵化成熟之后,他創辦了常州恒馳旭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干起了與“非遺”有關的事業。
麥稈畫工藝品的價值,與選材和做工密切相關。做工是粗糙還是精細,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王師傅說,一幅做工考究的麥稈畫,必定是剪裁圓滑流暢,熨燙粘貼平整,色澤自然靈動,內容生動傳神,富有美感并能觸發想象力。
郭暢旭傳承了王艾青師傅的傳統技藝和選材方法,又助之以90后全新的思維。他能結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將傳統手藝和潮流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賦予麥稈畫新的內涵。他的麥稈畫,有融入傳統故事元素的,如《西游記》《紅樓夢》等;有體現時代潮流的,如《小豬佩奇》《哪吒》等;他還將麥稈畫印制到陶器、瓷器、石碑上,做成形狀各異、形態不一、突破傳統的現代手工藝品。
在制作方式上,有“大師創作限量版”,即由大師構思創作圖案,手工制版、制作;有“電腦制作批量版”,即按照現成的電腦圖案,手工制版,再用他創造的一套標準化、程式化的制作模式,進行批量生產。不論是限量版,還是批量生產版,在郭暢旭心中,每一件麥稈畫都是精品,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出來的。
成書于戰國初期的《周禮?考工記》上說,所謂工匠,就是集傳承和鉆研、專注與磨礪于一身的人,他們享受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成就感。一件麥稈畫誕生后,郭暢旭會放在手里端詳良久,如慈父對待自己的孩子般,舍不得放下。那天我們輕輕走進他的創客工作室,從側面看到他對著麥稈畫專注的神情,突然心有所悟:這不就是一位現代工匠的人物造型嗎?

工匠是這樣練就的

用麥稈制作的四大美女

透過公司玻璃窗,可以看到他的麥稈材料
現代數字技術和工匠精神的結合,讓郭暢旭點“草”成金。倚仗這項重新煥發青春的古老民間手藝,他的公司開始出現活力:經營才1年,公司已開始盈利,上千幅麥稈畫作品,遠銷各地。
作為90后“非遺”傳承人,業余時間,郭暢旭會到中小學開設麥稈畫手工課,到大學開講座,到老年大學授課。現在,郭暢旭正在思考如何傳播“非遺”,讓麥稈畫技藝福惠百姓的業余生活。
所屬二級學院:電氣工程與技術學院
專業:機電一體化
班級:15機電335班
班主任:魯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