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旅游與康養學院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組織開展“預防災害·關愛生命”應急救護技能培訓活動。學院6名持有紅十字會救護員證書的學生志愿者發揮專業特長,面向學生開展嬰幼兒及成人急救技能實操教學,通過“理論+實訓+場景模擬”的全鏈條教學模式,推動安全教育入腦入心。
“嬰幼兒心肺復蘇與成人操作存在顯著差異,需特別注意力度和位置!”在嬰幼兒救護專區,24幼兒331班志愿者凌冰冰同學手持嬰兒模型,逐步演示嬰幼兒心肺復蘇操作步驟:“針對1歲以下嬰兒,施救者可以用手掌圍攏新生兒和小嬰兒的胸廓,需用兩指垂直按壓胸骨下半段,深度約4厘米,頻率每分鐘100-120次”?,F場參與者兩人一組,借助嬰兒模擬人反復練習。學生陳怡銘表示,按壓時總怕用力過猛傷到孩子,也擔心按不到位,細節真的會影響生命安危。
“有人暈倒了!快來人幫忙!”隨著一聲呼救,情景模擬演練環節正式啟動。在成人心肺復蘇模擬區,志愿者們通過情景劇的方式還原了心臟驟停的現場。參訓學員需完成“判斷意識——呼救求援——胸外按壓——人工呼吸—AED使用”全流程。休閑體育專業志愿者馮青彪等人為同學們系統講解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并為參與實操的同學糾正動作要點。“按壓前30秒手臂就酸了,但想到這是救命的關鍵動作,必須咬牙堅持!”24烹飪662學生姜宇在完成3組循環后感嘆道。
“頭部包扎要避開耳部,胸部固定需注意呼吸通暢!”在創傷救護區,23休閑632班級志愿者夏文德演示了不同部位包扎技巧,包括頭部環形包扎、胸部三角巾固定、前臂螺旋反折法等包扎方式。學員們利用紗布、三角巾等器材互相模擬傷員與施救者的角色。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蔣李康勝在志愿者指導下,成功為“骨折傷員”制作了懸臂帶:“原來手臂包扎不僅要固定傷處,還要保持肘關節屈曲功能位,真是細節滿滿!”
據統計,本次活動后,90%的參與者能夠獨立完成人和嬰幼兒CPR基礎流程,70%的學生掌握了環形包扎、螺旋反折包扎等5種基礎技法。此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技能的傳遞,更是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學生們在親身實踐中領悟到“防災勝于救災”的深刻內涵,用專業所學織密校園安全防護網,彰顯了新時代青年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審核:王迎春、李穎、楊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