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臨之際,信息工程學院團委創新開展“青‘團’品端午,科技承文脈”系列主題團日活動,通過算法解析、AI設計、傳統手作三大模塊,讓青年學子在科技創新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算法解碼千年智慧。“農歷五月初五的日期如何通過算法實現?”在“算法中的端午密碼”主題團課上,團員青年們通過構建朔望月周期模型、設置閏月判斷條件,成功輸出從2020-2030年的端午日期?!霸瓉砉湃擞?9.53天的月相周期就能精準定位節日”2024級祁杰同學驚嘆道。學院團委書記張靜文在團課中講到,算法是文明的另一種詩篇。從《太初歷》的置閏公式到今日的機器學習,人類始終在用理性構建規則,用規則傳遞文化——這正是算法的終極意義:服務于人,點亮文明。
AI賦能文化傳播。智能網聯專業的同學嘗試用LoRA模型訓練出具有楚辭意境的畫風:輸入“紉秋蘭以為佩”,AI便生成佩戴數據流項鏈的屈原數字形象。最受歡迎的當屬“粽子生成器”,通過調整潛空間參數,竟創造出包含芯片餡料的“科技粽”,其粽葉紋理竟是由0-1代碼構成的楚國云紋。生成式AI創作的海報巧妙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威嚴的龍頭采用非遺雕刻數字化建模,船身則轉化為布滿元器件的綠色PCB電路板,每處焊點都對應《楚辭》中的星宿方位;浪花以動態的藍色電路走線呈現,模擬數據流傳輸效果,暗喻文化傳承的“信號永不中斷”。
巧手傳承非遺技藝。團員青年齊聚學生活動中心,學習傳統香囊制作技藝。活動現場,同學們認真穿針引線,將艾草、菖蒲等中藥材縫制成各式香囊,既體驗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又深入了解了端午佩香囊的民俗文化內涵?;顒咏Y束后,同學們將自己制作的香囊贈送給老師和同學,傳遞節日祝福。
此次端午節主題團日活動是科技與傳統端午文化融合的創新場景補充,通過智能硬件、數字交互與非遺技藝的深度結合,實現了0和1與粽葉、艾草的完美碰撞,既是專業實踐的生動案例,更是文化自信的青春表達。學院團委將繼續立足專業特色,探索科技前沿與傳統文化的共生發展。(審核:袁凱烽、李穎、楊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