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7月5日,旅游與康養學院“小水滴”助學實踐團師生一行,跨越四川涼山與青海高原,深入甘洛縣赤福村幼教點、嘎日鄉則石勒波村、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大通縣景陽鎮崗沖學校、海東市樂都區李家鄉等偏遠地區及福利、教育機構,開展了以發展型資助育人為主旨,美育與思政相融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四川涼山甘洛縣赤福村南爾組幼教點,實踐團成員帶來的不僅是滿載溫暖的書包與水杯、蠟筆與書本,更有一堂堂點亮童心的美育實踐課。孩子們手握蠟筆,在實踐團成員的引導下,將心中的斑斕夢想傾注于畫紙之上,用心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在嘎日鄉石澤波勒村,成員們深入彝族同胞家中走訪調研,在鄉間路邊傾聽真實訴求,將國家資助政策的精準解讀送入百姓家,讓惠民政策的暖流真正潤澤每一個心田。
青海高原上,實踐團步履不停。在西寧市兒童福利院,一份份精心準備的資助物品承載著無言的關愛,生動的現場授課點亮了受助孩子的理想與希望;在景陽鎮崗沖小學,孩子們質樸的笑臉和飽含深情的感謝信,讓實踐團成員與回族同胞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在海東市李家鄉,“民族團結一家親”聯誼共建活動燃起了熾熱情感,悠揚的歌聲穿透高原,歡快的舞步踏響共鳴,青春的活力在互動中交融。成員們走進田野,觸摸真實鄉土脈絡,了解多民族地區的社會現象,將資助工作與國家關懷浸潤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
本次實踐活動是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深刻踐行與創新探索。活動突破了單純物質扶助的邊界,通過美育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以“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深化情感認同,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了一個雙向賦能、共同成長的實踐場域。旅游與康養學院黨總支書記王迎春表示,一方面,精準發放的物資與政策宣講切實緩解了民族地區困難學子的現實壓力,有效破解信息壁壘,為其求學之路鋪就基石;另一方面,大學生們深入艱苦地區,在服務奉獻中深切感知國情民情,錘煉了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將家國情懷內化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自覺。
據悉,實踐團成員將把調研結果及相關素材反饋至學校,多方挖掘可利用資源,共同幫扶赤福村及周邊地區幼教點和青海省多民族地區的福利、教育機構,以微光匯聚成炬,照亮求學之路,以實際行動助力民族團結、鄉村振興,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審核:王迎春、李穎、楊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