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一場關乎生命的實踐活動正在鮮活上演。旅游與康養學院“旅途有我”應急救護隊的青年志愿者們跋涉千里,從喧囂的本地菜市場到四川涼山腹地的村寨,再奔赴青海西寧的兒童福利院,讓生命守護的星火在街頭巷尾、山野村落間點燃。
市井傳技:鑄就煙火里的“生命盾牌”
清晨的菜市場人聲鼎沸,星河鄰里菜市場的活動室里卻圍滿了人。“手臂要垂直,按壓要有力,深度為5-6cm,記住‘黃金四分鐘’!”隊員們跪在模擬人旁,一遍遍演示心肺復蘇的關鍵要領。這支由6名學子組成的隊伍中有2名隊員持有紅十字會急救員證,2名隊員擁有專業保育員證書,他們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將艱深的醫學知識化為接地氣的實操教學。他們聚焦居民最迫切的需求,系統展示心肺復蘇術的規范操作、創傷止血包扎的快速應對以及嬰幼兒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動作要領。當一位年輕母親在隊員指導下,成功為模擬“窒息嬰兒”解除險情時,她感嘆道:“手機上看到時覺得很簡單,真上手做才知道有多少細節要領需要掌握。”
童心守護:織就高原山村的“安康搖籃”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地區,“旅途有我”應急救護隊的腳步未曾停歇。在四川涼山層疊的群山中,在青海西寧兒童福利院的教室里,他們將教學重心精準轉向最脆弱的群體——嬰幼兒與兒童。持有保育員證書的隊員呂彤彤成為教學主力。她結合專業育嬰知識,反復演示、細致講解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差異操作;在青海高原更因地制宜調整教學內容,強調在海拔較高環境下施救的呼吸配合要點。孩子們好奇地圍觀、舉起手臂模擬動作,都在見證著生命守護技能的扎根生長。
需求為錨:青春實踐校準“救”在身邊
此次社區行不僅是單向的知識輸出,更是深入民情的扎實調研。隊員們帶著精心設計的訪談提綱,穿梭于菜市場攤位間,與當地居民、社區工作者們促膝長談。他們傾聽攤主們對刀具割傷、燙傷等職業風險的擔憂,記錄年輕父母對嬰幼兒意外傷害處理的普遍焦慮,了解偏遠地區群眾對急救知識獲取渠道匱乏的無奈。這些鮮活的一手資料,如同精準的導航儀,不僅為本次實踐校準了服務方向,更成為學院未來優化急救普及路徑、推動“‘救’在旅途”社區行落地的寶貴基石。(審核:王迎春、李穎、楊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