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黃河奔流。7月2日,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風圳在黃河邊的化隆回族自治縣,面對百余名當地中小學生,講述的不再是教科書里的抽象理論,而是“從常州銀絲面到化隆拉面”的鮮活民生故事。這堂特殊的“黃河邊的思政課”,正是我校師生宣講團跨越2000公里,在青海省開展的“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活動的生動縮影。
追隨足跡,初心在高原點亮
師生一行首站來到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考察過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主任王虹指著總書記駐足過的校園深情介紹:“用心點亮高原孩子的夢想,他們才能以奮斗建設美麗家鄉。”現場,六名學生代表分享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那句“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樸素誓言,不僅使我校師生深切感受到“新時代 新家鄉”的厚重內涵,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團結的偉業,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的最美寫照。
江河對話,東西協作育新苗
在海東市化隆縣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聯合青海多所院校及中小學思政教師集體備課,組建“黃河邊行走的思政課”宣講團。師生們帶領當地中小學生,將課堂搬進鮮活的實踐場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回望民族交融史;于國家非遺工坊觸摸民族文化瑰寶;在奔流的黃河畔結合常州西太湖與黃河治理案例,共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以“常州銀絲細面”和“化隆拉面”為媒,讓“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溫度可觸可感。“東西部大中小學教師同備共上思政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講活了!”化隆縣教育局徐建明主任贊嘆道。
情暖童心,“石榴籽”抱得更緊
在西寧市,師生宣講團帶來了一堂“從鄉村少年郎到時代新人”的成長課,通過游戲、紅歌與故事的形式,生動闡述了人生成長中蘊含的中國精神,為西寧兒童福利院和回族學生占多數的大通縣景陽鎮崗沖學校的孩子們點亮心燈。崗沖學校校長甘發林看著孩子們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時眼眶泛紅:“這樣的課給了孩子們‘走出去’的勇氣,增強了他們‘立志報國,立志成才’的信念和信心。”四年級學生用稚嫩的筆觸寫下感謝信:“哥哥姐姐,你們讓我知道夢想有多大。”
步履丈量,“石榴花開”黃河畔
6月26日-7月2日,師生們的足跡遍及黃河沿岸的村鎮社區。他們走進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家庭,傾聽他們的心聲,記錄老紅軍口中的崢嶸革命史,調研鄉村振興的奮斗故事。“兩彈一星”精神展覽館和青海省博物館成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第二課堂,他們與當地優秀講解員切磋講解技巧,共同探討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研學期間恰逢黨的生日,師生們專程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實地研學,西路軍浴血奮戰的歷史成為師生們樹立“四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最鮮活的教材。化隆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馬萍感動地說:“期待你們常來,讓合作像黃河水一樣源遠流長!”
跨越江河的思政課,澆灌出最絢麗的團結之花。當常州經驗在青海山河間回響,當常州學子將書籍、書包、畫筆等送到青海學子手中,當民族團結的種子撒進黃河岸邊的課堂,這條奔流不息的母親河,正見證著新時代青年用腳步寫就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壯美詩篇。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飛表示:“此次研學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師生們把常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帶到青海,又在黃河沿岸汲取了民族團結的深厚養分。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走活了東西協作一盤棋,走實了民族團結一家親。”(審核:李飛、李穎、楊曌)









